流散工運人專訪 4 | 何偉航從職工盟到英國TUC的工運旅程

提起何偉航 (Stanley)這名字,與當年一場轟動全港的碼頭工潮總是分不開。經歷風風火火之後,他卻選擇了轉職較低調的教育幹事崗位,以不同方式貢獻工運。直至2019年反修例運動爆發,受到時代的召喚,他毅然代表工黨參選區議會,由工運路走上參政途。國安法立法後形勢急轉直下,跟眾多區議員同僚一樣,他在2021年因拒絕宣誓決定辭任並遠赴英國。

Stanley的性格就是勇於接受新挑戰,換轉是其他人,倉猝來到陌生異地,總需花時間適應安頓心情。但他到埗後第三天,偶然看到英國總工會(TUC)威爾斯分部聘請臨時職位頂替放產假同工,崗位是「政策及傳訊支援幹事」(Policy and Communication Support Officer),便膽粗粗嘗試申請。經過筆試面試一輪選拔,順利獲得取錄,他來英後不足三星期,便正式投身英國工運。

在英國當上工會幹事,英、港兩地工運處境和組織模式大有不同,自然需要重新學習。但在香港經過工盟木人行的歷練,Stanley自言終生受用。「之前工盟的經驗,如何做培育、搞活動、與理事互動,當中的組織手法和理念,一啲最基本元素,其實係全世界通用。」

英國工會的分工很仔細,資源人手相較充裕,Stanley主力負責「公義轉型」(Just Transition)項目。簡單來說,就是因應氣候變化對就業的衝擊,工會如何保障工人權益,例如提倡創造綠色就業及提供轉業培訓等。Stanley的對口合作伙伴是每個工會指定的職場「綠色代表」(Green Reps),每兩個月便會負責為他們舉辦教育活動,間中亦會邀請講者作分享。他試過邀請一位Cardiff大學教授前來分享,教授提出的觀點很激進,指出目前的環境問題其實都是源於資本主義制度,「聽完他講,未必有什麼即時解決辦法,但卻可擴闊工會代表的視野。」

工會活動是在工作時間內舉行,職場代表享有工會假(Facility Time)前來參加,這與香港的工友需要犧牲下班後休息、假日陪伴家人的光陰,才能參與工運,這邊的條件確是優厚得多。他慨嘆,從前在港搞工運的成果,一點一滴,得來不易,「我哋係用盡所有資源、喺最短時間內,不分晝夜拼搏,所有成果得來不易,都係由大家嘅付出和犧牲帶嚟,十分難得。」

這段時間,適逢英國罷工工潮風起雲湧,Stanley從中見識了不少外國工運較為制度化的做法,例如籌備一場罷工須經過嚴格的程序及規劃,每個工序都細緻,每個部門分工也相當嚴謹。要將工運搞得有規模,總要朝向系統化方向發展,但香港的山寨模式,亦有她獨特可愛之處。「相較嚟講,我地以往嘅行動比較機動、迅速,短時間內唔同組織好快做到回應,好能夠體現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嘅精神。」人離開了,見識多了,反而愈發現香港獨特之處。

除了專注英國工會職務,Stanley亦不忘運用這崗位,支援來英後打工遇上勞資糾紛的香港手足。他曾收到不少求助個案,例如工傷、扣假、零工時合約、職業病等,他都會盡量協助轉介予不同工會的負責部門。他又曾聯同香港人地區組織,舉辦講座、交流會,幫忙邀請英國本地工會幹事解答勞工法例疑難及講解加入工會的保障。

對於移居英國的香港人,Stanley期望大家安頓好生活及工作後,可以更多思考如何融入本地公民社會及加入工會。「我哋時常希望人家多聆聽香港人嘅聲音,但好多嘢係雙方,香港人都要諗點樣支持番本地嘅運動,不要只做旁觀者。」對於Stanley來說,他的旅程不會停下來,他正於加拿大修讀勞工研究碩士課程,繼而學習加拿大工運的經驗。

但他跟自己說,終點站也不會是加拿大,終有一天,他會結束「旅居」生活,回到香港貢獻工人運動,而現在所學一切,就是為了更好地裝備自己,迎接那一天的到來。

#香港勞權監察 #HKLabourRights #香港 #何偉航

Loading